环保产业无限风光在前头 |
第四届全国环保产业、第六届国际环保展览暨会议已于不久前结束,但环保市场却未 “降温”,反而随盛夏来临持续“升温”。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于越峰预计,按 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环保形势,中国的环保市场从现在开始至少要繁荣30年。特别是近 3—5年,环保市场将相当活跃,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设备、城市生 活垃圾处置设备、除尘脱硫技术设备将有大量需求。 黄金时代悄然而至 据统计,1993年世界环保市场交易额为356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将上升为6000亿美 元。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预测,我国的环保产品生产将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从1997年产 品产值173亿元,骤升为2010年的472亿元。这一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 均增长速度。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正在加快向现实市场转化,多种因素促 进其发展。首先,我国近年来加快了环保法规、政策、标准的建设,环保法律法规较之其 它行业是最完善最健全的。现有环境保护法律6部,相关法律9部,国务院发布的法规和法 规性文件29部,各种环境标准300多个。其次,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以关停严重污染 环境的“15小”企业和治理淮河为开端,明显加大了环境管理和环保投资的力度。1988年 至1997年10年间,中国环保投资累计只有1619亿元,而去年一年的环保投资即达800亿元。 再次,《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执行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的实施,特别是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计划和“33211”工程计划(“三河” “三湖”“两控区”和北京市、渤海湾环境治理)的实施有力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国家 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中将有20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项目,这些贷款主要在今明两 年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科技创新责无旁贷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技术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至少落后20年,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只占4%。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于越峰说,现在 环保市场有骤然扩大之势,明显感到技术准备不足。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宋瑞祥介绍说,目前世界上普遍将环保产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 而我国在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等领域,却仍以常规技术为主,能自己解决投资、 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仅占20%。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介绍,采用高新技术的除尘设备、 二氧化硫处理设备、除尘脱硫一体化处理设备、有害工业废气净化装置等产品开发不足, 尚不能满足特种工艺污染治理的需要。水污染治理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程度较低,单机 产品较多,成套装置生产不足,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和高新生物技术处理设 备缺乏。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污染检测仪器和环保药剂材料 等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品种不全,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治设备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有关专家总结认为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设备水平落后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投入不足。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 的自发性,且环保企业多为乡镇企业或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难免 不在低水平、小规模上重复生产。 第二,开发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一方面由于投资不足,力量分散,很多“攻关” 项目久攻不下;另一方面,很多科研机构无力搞中试,一些应用单位也无力投资扩大试验, 造成科研成果荒废。 第三,环保产品缺少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监督,产品的制造工艺、使用材料、 加工精度不符合要求,导致我国部分环保设备运行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有关资料统计 表明,在国内投入运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中,大约有1/3正常运行,1/3不能正常运行, 1/3根本不能运行。 第四,环保工艺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少,自动控制水平低,系统可靠性差,管理人员 多,运行成本高。 第五,环保产品成套化、系列化水平低,尚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尤 其缺少有实力的环保企业。业内人士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星,不见月亮”。据统计,中小 型企业占环保企业总数的80%以上,为数不多的大中型企业则缺乏开发市场能力,常常处 于等米下锅的状态,人均产值低于中小型企业。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宋瑞祥指出,支持风险经营,推动技术创新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 键。政府部门要加强环保科技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发,既要重视开发那些投资省、效益好的 实用技术,也要注意发展高新技术,尤其要注意采用微电子、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技 术,改造传统工艺和设备;要从环保产业多为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设备研制风险性高 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支持科研人员独立开办环保风险企业,通过放宽银行贷 款等政策,为环保风险企业打通资金渠道;组建一批环境咨询公司之类的中介机构,提供 灵活多样的技术服务,及时将环保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集中 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以重大环保科技项目和环境工程项目为纽带,实 现技术创新,加快环保产业技术经济一体化步伐。(江泓) |
消息来源: 《人民日报》 (1999年08月17日第11版) 8/17/1999 ZhangPeter投递。 |
| 登录上网 | 退出登录 | 公司个人注册 | 公司产品查寻 | 会员专区 | 环保新闻 | 供求信息 | 产品展销 | 返回主页 | |